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廣西考察時強調,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堅持正確的生態觀、發展觀,敬畏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上下同心、齊抓共管,把保持山水生態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作為一項重要工作,深入推進生態修復和環境污染治理,杜絕濫采亂挖,推動流域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系統持續優化、整體功能持續提升。
當前,破壞山水生態原真性和完整性的突出問題之一,就是違規采砂采石、濫采亂挖。雖然從中央到地方查處了一系列破壞自然生態的違法問題,但相關違法行為在一些地方仍屢禁不止。
正在進行的第二輪第三批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就發現了一批典型案例。一些地方重發展輕保護,在開發利用礦產資源的過程中,對當地自然生態造成了很大破壞。例如,山西焦煤集團斜溝煤礦大肆削山平坡,大幅度改變原有地形地貌,加劇了水土流失;廣西鳳山縣良利采石場在鳳山巖溶地質公園三級保護區內違規采礦,生態破壞嚴重。
再比如,自然資源部近日公開通報了長江黃河沿線14起重大典型違法采礦案件,涉及全國14個?。ㄗ灾螀^)。類似問題也曾出現在秦嶺地區。根據2016年衛星遙感監測數據分析情況,區域270多處礦山開采點中,60%以上存在違法違規問題,生態破壞面積達到3500余公頃。
濫采亂挖給經營者帶來了暴利,卻給生態環境留下了難以愈合的傷疤。大肆開采之后,山體被嚴重破壞,一些山頭甚至被削平。失去了植被的覆蓋,山體巖石裸露,水土流失、山體滑坡等風險加劇,開采過程中產生的揚塵、噪聲等污染使附近村民生活受到嚴重影響。
“毀掉一座山就永遠少了這樣一座山。全中國、全世界就這么個寶貝,千萬不要破壞。再濫采亂挖不僅要問責,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绷暯娇倳浽诶旖疾鞎r說的這番話,指出了自然生態的巨大價值和保護自然生態的重要意義,同時也要求對破壞生態的違法行為進行嚴肅處理,不能姑息縱容。
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一山一水都是大自然的饋贈,對此,我們應有足夠的敬畏、尊重和愛護之心。要保持山水生態的原真性和完整性,首先就是要做好保護工作。如果破壞了再去修復,不光要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而且修復得再好,也恢復不到原樣。
因為濫采亂挖,一些被破壞山體的坡度接近90度,生態修復施工難度大,由于缺少土層,植被成活更不易。對于地方來說,巨額投資更是開展礦山生態修復的“攔路虎”。據公開報道,河北三河近年分期啟動共22平方公里的東部礦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總投資高達80億元;鎮江市新區管委會耗資2.3億元、歷時10年,才完成轄區29個廢棄礦山宕口的修復。由于技術、資金等原因,很多被破壞的山體至今未能開展修復工作。裸露的山體仿佛一道道傷疤,在提醒人們,這是對大自然的欠賬。
對此,我們要深入推進生態修復,優化生態系統,讓大地重現綠水青山。一方面,要杜絕違法開采行為,從源頭防止生態破壞問題。目前,濫采亂挖的行為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個別地方對明顯違規的項目視而不見,還試圖通過調整規劃等方式,使違規項目合規,甚至還有地方在立法層面為破壞生態的行為“放水”,舊賬未還又添新賬。另一方面,要加大修復力度。誰欠的賬,誰就應該負責,不能再留給后人。在想方設法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同時,對于現在的礦山,在開采過程中要及時做好修復,做到邊開采,邊治理,減少對自然生態的破壞。
當前,各地的礦山生態修復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一些廢棄礦山變身生態公園,成為百姓休憩娛樂的場所。但是,沒有修復的仍然很多。比如,江西新余近年關閉礦山55座,但開展修復的只有9座,而且存在“生態修復打折扣、驗收工作走過場”的問題,生態復綠不見綠。
保護山水生態,最終的落腳點是人。如何對待山水,說到底是發展觀、政績觀的問題。各地要徹底改變以GDP論英雄的政績觀,多干保護自然、修復生態的實事,多做治山理水、顯山露水的好事,讓自然生態美景永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