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保護能否落到實處,關鍵在領導干部。地方黨委政府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領導者、執行者、推動者,地方各級黨委政府主要領導是本行政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第一責任人。壓緊壓實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的生態環境保護主體責任,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的“牛鼻子”。
現實中,一些地方在落實生態環境保護主體責任上還存在偏差。近期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通報的一些典型案例就反映出“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落實不到位的問題。比如,遼寧省鐵嶺市委、市政府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不夠深入,對凡河水環境污染問題長期漠視,推進解決緩慢。安徽省黃山區委、區政府沒有真正扛起生態環境保護的政治責任,在推動太平湖違法違規項目整改工作中不敢動真碰硬,浮于表面。湖南省湘潭市人民政府思想認識不夠到位,對國家推進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理解不深,在推進污染防治工作上尚未形成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存在“以文件落實文件”的形式主義問題……
壓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主體責任,達到“上熱下燙”的效果,筆者認為應做好以下工作。
健全“責任鏈”。貫徹新發展理念,保持戰略定力,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經濟社會發展。將各層級責任主體所承擔的生態環保責任細化落實,持續增強抓好生態文明建設的韌性。做到內容明確、邊界清晰、追究有據可依,責任鏈條逐級延伸、環環相扣,促進責任機制上下貫通。
構建“行為網”。在發展理念上,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爭做生態文明建設的引領者;在發展方式上,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快實現綠色低碳發展,做生態文明建設的示范者;在減污降碳上下足“繡花功夫”,切實解決影響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做生態文明建設的踐行者。
完善“責任網”。在生態文明建設這項綜合性系統工程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過程中,各層級、各部門黨員干部應“個個頭上有指標”“人人肩上有擔子”,切實增強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強化各個層級間的壓力傳導,推進上下協作、橫向協同,形成合力。
改革“考核網”。充分發揮政績考核指揮棒作用,把貫徹落實生態文明指標、推動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的實際表現和工作實績,作為評價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的重要標尺。督促激勵領導干部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扛重活、打硬仗。將督察、黨政同責考核結果與干部績效評價直接掛鉤,鞭策不擔當、不作為現象,避免制度成為“紙老虎”“橡皮筋”。